张振江谈“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是“黏合剂”

发布人:代帆  发布时间:2018-09-07   浏览次数:2494

中新网杭州9月7日电(见习记者 周禹龙)“文化是‘一带一路’的基础内容,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手段,更是‘一带一路’的终极目的。”在7日举行的“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论坛上,中国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张振江做主题演讲时表示,文化在推进和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充当着“黏合剂”的作用。


自从2013年下半年提出“一带一路”以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各类企业创新性地响应和参与,加之国际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变动不居,“一带一路”逐步成为世界上最热门的一个话题,也成为全球大变革时代中国提供的一个新的全球治理方案。


在张振江看来,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都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目前向纵深的发展就到了政治经济之外的文化层面。


“首先,文化本身就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回顾历史,古代丝绸之路丰富了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东西文化的共生与繁荣,今天会议会址的灵隐寺的创始人就是一位印度的高僧。而‘丝绸之路’这个词汇本身也是一个德国考古学家的发明。”张振江表示,大量的文化交流建构了古代丝绸之路,也使得“丝路”成为整个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当然也是新丝绸之路的重要基础。“丝绸之路是和平之路、商贸之路,更是文化之路。”


其次,文化还是未来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手段。张振江认为,要让世界了解中国,要让世界理解、接受、并真心实意地去参与“一带一路”,就必须通过文化作为手段来把中国的成功、中国的用心和中国的故事讲述给国际社会。


“6日举行的中华慈孝人物颁奖活动,其实就是一个寻求不同文化共同语言的最好案例。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的国家和地区;无论是佛教,还是其他宗教,讲到长辈对幼辈的慈,晚辈对长辈的孝,相信大家都是赞成的。”张振江认为,这种共鸣能够拉近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


“我建议中国可以举办一个‘一带一路’或世界范围的慈孝人物评选互动,让诸如慈孝这样的全世界共同的文化价值们可以通过慈孝文化超越国界,超越民族,超越宗教。”张振江介绍说,在中华五千年的演变当中,有很多像慈孝一样亘古不变的精神成分,是挖掘中外文化共鸣的宝贵资源。“只有共鸣才能产生兴趣,有兴趣才会了解,有了了解才可能有理解,最终才会有诚心实意的参与和共建的可能。”


最后,张振江强调,文化还是“一带一路”的终极目标。“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人民真正做到民心相通、相互信任、互帮互助,那么和平、繁荣、开放、创新不是水到渠成了吗?”张振江认为,“文明之路”的“一带一路”是中国在世界大变局时代提出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在张振江看来,推进和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文化既是内容,又是形式,既是手段,又是目标。它是一种有效的“黏合剂”,把不同的国家、不同宗教、不同人群,把中国和世界能够粘合起来。


“如何在中华文化中寻求与其他文化的共同成份,更新和优化中国文化乃至建构新的世界文化,重任道远,是在座各位文化学者和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张振江如是说。


据了解,本次论坛是今年中华慈孝文化节的系列活动之一,由杭州灵隐寺、中国新闻社、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杭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共同主办,由杭州灵隐寺、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承办,并得到了浙江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浙江中华文化学院、浙江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会、旺旺中时媒体集团、香港商报浙江办事处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