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宴华侨农场口述历史”座谈会暨项目研究成果研讨会顺利召开 暨南大学师生助力侨乡振兴

发布人:代帆  发布时间:2025-01-02   浏览次数:10

2024年12月18日,由中共台山市委统战部主办,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熊猫艺术发展基金会、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暨南大学侨乡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台山市南洋归侨文化博物馆承办,广东润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海宴华侨农场归侨口述史座谈会在广东江门召开。座谈会得到了来自旅港台山陈氏家族联合会的支持。来自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媒体单位的共30余位代表参加此次座谈会。会上,还进行了海宴华侨农场归侨口述史项目研究成果研讨会。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暨南大学侨乡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作为海宴华侨农场归侨口述史项目的主要筹划者与参与者,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到口述史的全流程工作中。通过社会联动、高校政府合作、院级协同等方式,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口述史座谈会的工作中,实现在田野中研究,在实践中收获。

(暨南大学口述史团队拜访当地村委会)

当天上午,参会人员共同参观了台山市南洋归侨文化博物馆后,座谈会正式开始。会议由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廖家骏主持。

台山南洋归侨博物馆顾问欧艳介绍了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和概况。她指出,该馆为江门首家非国有博物馆,全面展示海宴华侨农场归侨文化,对研究归侨历史、政府侨务政策及归侨贡献具有重要价值。博物馆历经四个关键发展点,制度日趋规范,并成功举办多场展览、研讨会及学生活动,社会反响热烈,有效传承归侨文化,培育爱国精神。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刘义强教授致开幕词,回顾了印尼归侨与海宴华侨农场及暨南学堂的深厚渊源,强调两者在新时代共担铸牢中华民族精神的重任,这是口述史访谈合作的动因。海宴华侨农场作为“宝库”,治理与发展成就卓越,汇聚全球智慧,展现中国构建全球社区的智慧。其历程融入新中国发展,是中国的重要缩影,对展现中国文化国际形象意义重大。刘教授特别指出,口述史项目的四十余位受访者之所以具有代表性,不仅在于他们的卓越成就,更在于他们对平凡生活的坚守。这些珍贵的故事,能够唤醒来自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归侨群体代表的集体记忆,其价值不可估量。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一文化瑰宝,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将持续致力于书刊的修订与完善工作。

作为海宴华侨农场的建设者与奋斗者,座谈会邀请到了四位归侨代表发言。他们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归侨们归国返乡的心路历程,讲述过程中也唤醒了海宴华侨农场归侨群体的集体记忆,共忆过往、共叙友情、共谋发展。

北京大学博士、都柏林大学访问学者刘骥博士发表《从农场到社区:土地认同的形成与传承》演讲,强调海侨土地的政治底蕴与认同感,指出博物馆等产业提升了海侨人民的认同感,土地对认同感至关重要。广东省文旅厅工会主席徐健展望海侨未来,提出在政治、社会、经济效益上均有潜力:要加强侨务外宣,利用丰富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挖掘博物馆及归侨故事等经济点,认为海侨在台山“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前景可期。

 


座谈会最后,中共台山市委统战部领导发表总结讲话。她指出,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在于向内探寻并坚守稳定的精神内核,这是促进多元文化和谐交融的关键所在,而海宴华侨农场的归侨故事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她进一步强调,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文化工作的导向,确保口述史书刊的内容能够触动普通民众的心弦,引发广泛共鸣,这样的文化产品才是真正为人民所喜爱、所接受的。最后她呼吁加大文化宣传力度,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故事,以小见大,传递出尊重、平等、和谐、友善的中国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初心,稳扎稳打,不断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学院师生积极参与筹划的海宴华侨农场归侨口述史项目,通过广泛的调研与深入访谈,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一成就不仅引起了海内外广大华侨华人的广泛关注与支持,也彰显了项目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台山市委统战部、暨南大学以及台山南洋归侨文化博物馆将携手并进,持续深耕侨乡文化的传播与侨乡振兴的研究实践,旨在为海宴华侨农场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与支持,共绘侨乡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借此契机,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及暨南大学侨乡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将深化总结经验,不仅优化现有课程体系,还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开拓田野教学实践,力求将学生培养工作推向更深层次、更实质性和更积极向上的发展方向。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 刘义强教授接受台山电视台采访)


文字:廖家骏

校对:陈小琰

初审:隋霖

复审:刘义强

终审:鞠海龙